大发500| - (中国)百度搜索
大发5002023-11-03

大发500

今年春运 “AI医生”看护这座跨海大桥******

  ◎本报记者 矫 阳

  杏林公铁大桥 是进出厦门岛 的唯一跨海铁路通道。从远处眺望 ,大桥犹如一条巨龙卧于海面之上 ,连接岛屿与大陆 。进出鹭岛的铁路客货运输,都要通过这座大桥 。

  桥梁安全维护 是重中之重 。“即便几毫米的测量误差,都会成为影响铁路安全的巨大隐患。”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工务段桥隧检测小组桥梁工安少帅说 。

  2023年春运 ,这座跨海大桥的维护用上了“AI医生”。

  立在海上的桥墩,时刻经受着海浪冲刷 。“冲刷面过深会影响桥梁安全 ,必须按时测量河床断面变化,对比历年数据 ,保障运输安全 。”作业时,安少帅与工友格外小心谨慎。

  每天上午10时,安少帅和工友们都会穿好救生衣,带齐作业设备,登上船只,驶向杏林公铁大桥 。

  高速航行的船上,迎面吹来的海风直钻衣领,湿冷彻骨。

  到达作业地点后 ,安少帅即刻将一艘如模型般 的小船放入水中。“这是用来测绘河床断面的‘神器’——无人测绘船 。”安少帅说。

  以往 ,检测小组开展测绘 ,都 是借助水深探测仪 ,人工探入水中进行断面测量。“铁路桥大多架于江海之上,受环境影响,测量不确定因素太多 。”安少帅说 ,有时风大,上船后人都站不稳 ,更别提操作设备了 。

  2022年 ,厦门工务段开始运用无人技术进行桥隧维护。

  通过卫星定位系统 ,按既定测线巡航 ,无人测绘船分别测量3条测线河床断面,并同步采集三维坐标,通过数据算法绘制河床断面图 ,实现“肌理脉络”一目了然 。

  有了直观图示 ,便能综合分析河床断面变化 ,制定精准的养护维修方案。

  鹰厦铁路蜿蜒于崇山峻岭 、河山峡谷之中 ,且坡度陡峭,山上浮石众多 。除了对河床断面进行测量外,桥隧检测小组还要翻山越岭,排查山体护坡和水下桥墩 的安全隐患 。

  在山体巡检中,“AI医生”再一次“大展身手” 。

  山脚下,一阵“嗡嗡”声响起,只见安少帅熟练操纵着无人机环绕飞行,悬停在病害山头。随着不断调整 的摄像角度,通过三维视角,危岩等潜在隐患一目了然 。

  以往人力爬山巡查,检测小组队员每天只能翻两座山 ,不仅效率低,排查也不够全面 。“现在仅半天就能全方位无死角地完成两座山 的查危工作。”安少帅兴奋地说 。

  山体检查完成后,安少帅与工友又带上“新型蛙人”,马不停蹄地前往篁渡桥进行水下探测,重点对铁路桥墩裂痕、孔洞 、基础掏空等病害进行细致检查。“水下机器人安全性高 ,既可以实现全天候持续作业,又避免了传统蛙人在恶劣环境下作业的高风险 。”安少帅说 。

  春运期间 ,铁路运输任务繁重 。

  “有了‘AI医生’帮忙,工作更快捷 ,和家人团聚 的机会也多了。”说起无人技术,安少帅十分喜悦。(科技日报)

【科学的温度】如何撬开震后灾害 的“盲盒”?******

  中新网成都1月17日电 (记者 贺劭清)滑坡预警预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 的十余年间 ,中国地质科研工作者如何从无到有,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 ?如何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中国地灾防治如何走到世界前列?

  围绕上述问题 ,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接受中新网专访 ,对此进行解读 。

范宣梅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 。 唐启浩 摄

  有哪些因素可能诱发震后地质灾害 ?

  范宣梅介绍,余震与降雨是诱发震后地质灾害 的主要因素 。强震刚发生完,震区容易发生较强余震。在余震影响下,一些在主震中震松、震裂的山体和已经发生滑坡的地方可能还会发生二次滑坡。同样,震后强降雨,也容易导致震区发生二次滑坡或泥石流灾害。

  为了预测这些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 的“三查”体系 。

  “我们除了大范围搜集卫星遥感数据,还会在雨季前后,对一些重点区域加强监测。”范宣梅表示 ,如果“9·5”泸定地震震区在2023年发生强降雨,那么磨西沟、湾东河、海螺沟等区域将有较大概率发生泥石流灾害。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团队正准备在几条重点流域布设监测仪器 ,观测降雨量、沟道里 的泥位 、水位以及坡体上地震诱发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 。

工作中 的范宣梅 。 受访者供图工作中的范宣梅 。 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要建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十余年间,范宣梅团队前往“4·14”玉树地震 、“4·20”芦山地震 、“8·3”鲁甸地震和“8·8”九寨沟地震等地震救援第一线 ,搜集宝贵 的影像和数据 ,并基于全球50余次地震诱发 的40多万条灾害数据,结合最新 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主要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前往了汶川 ,而不 是当时受灾最严重 的映秀、北川 。这 是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及时、全面的卫星数据去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取灾情灾损信息。”范宣梅指出 ,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最大的用途 ,就是填补震后72小时救援黄金时间 的信息空白 ,给震后应急救援提供第一手 的支撑和决策信息 。

地震诱发滑坡智能预测模型。 受访者供图地震诱发滑坡智能预测模型。 受访者供图

  范宣梅介绍,卫星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位置拍摄地球某一个固定点位 ,而是不断围绕地球旋转 。如果泸定地震发生时,有一颗卫星恰好正在震区上方,那么这颗卫星可能拍下受灾情况。如果不凑巧的话 ,那么就需要等这颗卫星下一次再转到泸定地震上方,才能拍到震区受灾影像。甚至有时候,一张好的卫星影像拿到时,距地震发生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 。

  “如果完全依赖卫星数据去评估震后灾情 ,大概率会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范宣梅表示,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可以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根据本次地震信息 ,快速判断哪些地方地质灾害最为集中,哪些地方房屋道路受损最严重,让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前往最需要救援的位置。

工作中的范宣梅。 受访者供图工作中的范宣梅。 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研人员如何撬开震后灾害 的“盲盒” ?

  范宣梅介绍,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中国科研人员将卫星技术、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技术与防灾减灾相结合 ,最终撬开震后灾害的“盲盒”。

  范宣梅透露,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目前正进行地震灾害链相关 的科研攻坚。如果震后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溃决洪水 ,可能影响到下游上百甚至上千公里的范围 。目前科研人员正研究如何更好预测灾害链 的发生 ,避免因灾害链可能造成 的大规模人员伤亡 。

  范宣梅表示,近年来无论 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地灾领域 的经验还是科研成果 ,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未来应把防灾减灾领域的中国知识、中国智慧输送到国外 ,以帮助更多人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500地图